1、生活环境
很多博士在国内为了毕业,基本上是两点一线,不是在实验室就是在宿舍。但是其实如果到了国外,建议可以把生活这一元素加入进来。
从个人见闻上来讲,既然到了海外,如果整天还是闷在实验室里,也就失去了出国的意义。不要小看你的见闻,这些可能都会成为你日后的资本。
从生活习惯上来讲,很多西方国家周末也是休息的,至少是不希望被打扰的。当然,这也要看课题组PI的工作习惯和方式,但是肯定不会像国内一样连轴转,所以别轻易周末去打扰同事,给别人和自己都留点空间。
2、口语表达
很多中国学者是哑巴英语,做学术写Paper是一把好手,但是在组会或者国际会议展现成果吹牛的时候甚至不如一些国外的研究生。外国人更倾向于表达,我们更倾向于踏踏实实做事,往往喜欢“吹牛”的人都做了领导,踏踏实实做事的人却一直在打工。口语的练习有很多种方式,比如经典美剧Friends,比如没事就把自己关在房间去present自己的研究成果,熟能生巧吗。
3、英文写作
每经AI快讯,有投资者在投资者互动平台提问:公司有什么产品人型机器人能用上的吗?还有无人驾驶用的产品?我看公司什么视觉导航等都有。
去海外课题组就只有发SCI一条路。如果本身英文写作能力很强,或者PI改文章很给力的建议就自己搞定。但现实中大部分情况是很多交给PI的文章,PI看到一半就看不下去了,让你再把语法和表达理清楚再给他看。
如果自身英文写作很一般,我的建议是文章给PI看之前,先找一些专业的润色机构来做一些润色,尤其是第一次给PI的文章,即使你实验做的再出色,文章写出来却是驴唇不对马嘴,也会大大降低你的印象分。专业的润色机构一般会从文章的表达,数据的呈现,文章的格式及排版等多方面给出很多建议。而且最关键的是,很多期刊也希望非母语投稿人去找润色机构来修改他们的文章,毕竟对于期刊、读者及投稿人是三赢的事情。
投稿人文章英文课题组见闻发布于:北京市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